? 北京、上海等8個城市成為全國第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,16年過去,大多數試點結果卻難如人意。總體而言,垃圾分類有倡議、缺標準,有試點、少管理,進展遲緩。政府每年分類垃圾桶招標采購是一筆不小的費用,垃圾“不分類、不收集”現象仍然很普遍。垃圾分類不只是物理拆揀,更指向生產生活觀念的變遷。通過分類讓垃圾減量,就是為城市減負。當然,垃圾分類需要進行到何種程度,不能脫離社會發展階段,也關系社會運行成本,分類責任如何界定,既要考慮歷史因素,也要顧及管理難度。
? 就垃圾分類回收而言,主管部門除了口頭引導,更要制定清晰標準、完善服務管理。有時候,一張醒目的垃圾類別、回收方式的標識,勝過一個高檔分類垃圾桶。日本、德國的垃圾分類受人稱贊,離不開詳細的垃圾分類標準、針對不同垃圾確定的收集日制度,源自清晰注明垃圾類別的包裝,更得益于從幼兒園起就要學習垃圾分類的“開學第一課”。
? 長期以來,游商、拾荒者這些“散兵游勇”充當了低成本的垃圾分揀者,如何將這些市場力量組織起來,實現社區垃圾分類的轉型升級?前段時間,在“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一體化解決方案”專家論證會上,垃圾分類的廣州“西村模式”受到肯定。前端是每家每戶配備的兩只分類垃圾桶,背后跟著街道垃圾分類促進中心、全面分類回收的專業企業以及垃圾管理數據庫。政府不再完全包攬,分類力量下沉,專業企業有利可得,居民也能將廚余垃圾換花泥,政府、管理公司、居民三方在公益與利益中實現了較為良性的互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