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垃圾分類投放除了居民有全面的分類知識,完善而細致的回收設施是必不可少的。要高效地實現垃圾分類回收,首先得有統一的回收標準,以及統一的分類垃圾桶分類標識、圖案、文字、顏色等信息,這些最基礎的工作做好了,其他配套的工作才能進行。否則,居民即使有做好垃圾分類的動機,卻沒有實現它的條件。不同的城市,甚至相同城市的不同區域,垃圾桶的分類也會不同。它們有的是分為兩類: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;也有的是三類: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;當然還有分四類的。這些還不算要命,就說這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,在顏色上的標識也是不統一。
? 分類垃圾桶標準和標識的作用在于,能引導咱老百姓做好垃圾分類,可在這種混亂的情形下,要做好這事情難度實在太大。你在上海培養出了良好的分類習慣,出差到廣州發現行不通了;你習慣了兩類的分類模式,面對三分類垃圾桶,都不知道該往哪里扔才好。垃圾分類本身就是個復雜活兒,廢紙、玻璃、塑料到底哪些可回收,哪些不可回收,能弄明白都不容易,這要是在垃圾桶的標準上一混亂,更會讓人鬧不明白。
? “垃圾圍城”要變為“資源圍城”不應只是理論上的臆想,只有完善了垃圾分類的回收標準,讓垃圾分類簡單明了起來,才能實現居民將垃圾主動分類投放,提高社會垃圾分類回收的整體水平,建設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說法才不會落空。